
“48+37-52+25=?”“58!”Texas聚精會神地聽題,手在空中比劃著,不假思索給出精準答案。小學生Texas來自美國,他開心地說:“我剛開始學習中文時,感覺只是學門語言。后來接觸到珠心算,學了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期待第二天的到來。”他一臉興奮地說,“算盤是最好的計算工具,比手機和計算器都好。”
令Texas著迷的是有著千百年歷史的中國古老的算盤,以及由此演化來的珠心算“神技”。在算盤的起源地山東臨沂,癡迷于此的李綿軍在1998年創辦起第一所珠心算學校。19年來,從最開始的4名學員到每年全球學員300多萬,由一個城市到6000多家分校,擁有6萬名專職教師,接受過珠心算教育的學員超過1000萬名。
小小的算盤更在“走出去”海外拓展中大顯身手。神墨國際教育集團于2008年11月在美國成立分校。目前,珠心算已進入到圣地亞哥學區校本課程中。目前神墨教育已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4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16家分支機構,珠心算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使者”。
一、小算盤化身中國文化新流行元素
珠算是東漢時期的“算圣”劉洪發明,堪稱蘊含中國古代數學智慧的典范,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說:“珠算是中國古代的‘小學六藝’,是每個人必須都要學的。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不斷追求智慧的結果,是在中國文化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
一個小小的算盤,承載著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學習珠算是對中國古老文明、智慧的尊崇。在楊朝明看來,珠算沒有意識形態色彩,作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元素,在“走出去”中,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載體。
把算盤這個古老的中國算具帶到世界各地,是神墨國際教育集團校長李綿軍的孜孜追求。李綿軍自小進行珠心算訓練達7年之久,經過“會熟精絕化”五步達到快速心算出神入化地步。他介紹說,珠心算源于珠算,是將算盤的盤式、檔次及算珠在腦海中描繪出影像,不用實物算盤,而在“心中”完成珠算的運算。
令人稱奇之處在于,珠心算速度驚人之快,往往只要聽到算數題目,算者即能脫口而出答案,如同腦子里有把“活算盤”,通過知覺、形象、記憶等過程,在大腦里快速完成珠算運算。李綿軍說,珠心算的學習通常適合于4歲至12歲孩子,更易激發腦細胞滋長。
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珠算的運算功能已式微,而李綿軍認為,珠心算背后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能屬性,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
二、在西方遇到充滿東方智慧的珠心算
承載著古老東方智慧的珠心算來到西方,從陌生驚奇到鐘情心儀,有著一段段奇妙之旅。
四年前,Texas的媽媽送他去了一所中文學校,在那里接觸到中國古老的算盤,奇妙的珠心算開始啟他們一家人對中國的了解契機。Texas的母親說:“選擇學習中文其實是選擇了學習中國的文化,更奇妙的是通過令兒子著迷的珠心算,我們能去發掘中國的歷史。”在“孔子六藝”學習中,Texas一家看到學習文化的方法,也了解到了人類共同的過去,她說:“算盤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我們沒有給兒子買其他現代游戲機,而是得到了中國這個寶貝,可以一生受用。”
2009年英國《獨立報》評選出101項改變世界的小發明,中國算盤位居榜首,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蒙代爾曾說:“珠算是改變歐美國家基礎教育的一個突破點。”李綿軍認為,“我們到國外的學校去做公益體驗課,很快受到當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通過有趣的課程,很多家長發覺通過珠心算的學習,孩子們獲得的不僅僅是數學和計算能力的提高,還有思考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改變。
Bill是一位美國計算機工程師,他說:“此前我對珠心算沒有什么了解,自從兒子選了珠算的課程之后,我感到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他的計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也改變了我們對于珠心算的看法。”
神墨教育的課程設置趣味十足,孩子們可以邊玩邊學。來自美國的Monica說:“孩子感覺珠心算很有趣、好玩,不僅學到數學知識,還提高了注意力和專注力。他們現在不一定能察覺到,珠心算的思維方式會助益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小在南京長大的荷蘭小學生杜凱米,用流利的中文說:“我覺得珠心算對人腦有幫助,它可以開發我的左右腦。珠心算提高了我的數學成績,也提高到了我的記憶力?,F在去超市買東西,媽媽總會讓我用心算檢查小票,核對價格,我從來沒有算錯過。”
三、珠心算讓人感到世界的多元文化多么美妙
珠心算成為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相互學習交流、溝通融合的沒有國界的工具。
走出國門的李綿軍意識到,東西方國家由于文化差異造成思維方式很大不同,要想讓他們接受來自中國的珠心算,感知中國傳統文化,要在了解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教學體系的本土化。
在南京高校從事教學工作的 Nurmira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她說:“五年前,為讓孩子提高數學成績,送他去學習了珠心算。后來我發現,其實珠心算適合所有的孩子,此后我成了推廣珠心算的‘外交官’。”
2015年Nurmira把珠心算帶回到吉爾吉斯坦,并且對教材、教案進行了俄語本土化融合。通過這些有多元文化背景交融的方式,神墨教育找到了更適合當地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教學體系,受到海外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Bill說:“珠心算對我的孩子有很大幫助,我還會讓他繼續學下去,以后他可能會邊跳繩邊做珠心算。”Monica的家庭是西班牙語和英語的雙語家庭,孩子通過珠心算,開始學習漢語,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我們感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是如此美妙。能夠幸運地接觸新的文化和新的世界,都源于我們選擇了學習中文、學習珠心算。”她說。
除了開設珠心算相關課程,李綿軍一直在嘗試以多種方式來傳播珠算文化。在日本考察過程中,李綿軍發現了很多個人建立的珠算博物館,有的達一百多年的歷史。受到啟發,李綿軍籌劃中國第一家珠算博物館。在帶領國外訪問團的參觀的過程中,他發現外國人對這樣的博物館特別有興趣。
2013年12月4日,為慶祝珠算正式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墨總部籌劃在全球建設100家珠算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中國珠算文化的世界展覽中心,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外交流。
珠心算揭開古老神秘的面紗走在“一帶一路”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一張新名片。楊朝明說:“因為珠心算的通用性和實用性,會讓人很容易親近,也因此去追問它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珠心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中心主任熊澄宇把脈珠心算,他認為,“在對珠算的認知上,應該懷著敬畏之心,從技術、文化上升到文明的層面,加強珠心算自身系統的研究以及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研究,注重發揮珠心算在世界文明融合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