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發布《關于舉辦2020年秋季全省小學珠心算教材培訓活動的通知》,通知要求全省小學珠心算教師按照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相關要求參加年度教材培訓活動。
事實上,江蘇省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會組織此項專門工作。加大珠心算教師培訓的背后,是江蘇省珠心算教育的蓬勃開展,在江蘇,珠心算課程早已進入小學課堂。
江蘇的珠心算教育起步于1991年,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2017年,江蘇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省級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達到238所,開設珠心算課程的小學遍布江蘇全省。
2018年,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江蘇省珠算協會編著的《珠心算》教材獲江蘇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教材成為目前全國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經省級基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珠心算》教材。根據教材發行數據預測,2019——2020學年江蘇全省參加珠心算教育實驗的小學生將達到30萬。
期間,2012年——2017年,江蘇省財政廳會商省教育廳,在年度教育支出預算中逐年遞增專門安排珠心算教育實驗工作經費,六年共安排了3110萬元,其中還不包括已列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中免費發放的珠心算教材費用,相關投入有力保障了全省小學珠心算教育實驗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何對珠心算教育如此重視?
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趙光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江蘇省2012年率先在全國全面開展珠心算教育改革實驗,經過20多年的一線實驗和探索,珠心算教育已經表現出一些明顯的優勢:比如,對右腦進行了直接的形象思維訓練,符合兒童智力開發的階段性規律,專注力和記憶力明顯提升,運算、閱讀和反應速度都得到提高,而這種學習珠心算提升的腦能力能長期保持,給未來發展積攢后勁。
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衛國認為,新時期珠心算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揮珠心算在啟發智力、培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獨特育人價值。這與傳統的通過強化訓練提高計算技能為目標的珠心算教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不是增負,從長遠看是減負;它不是枯燥訓練,而是契合兒童年齡心理特點的學習活動;它不是復古,而是肩負著文化傳承的光榮使命。
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建議重新審視珠心算,盡快納入國民基礎教育課程之中,以提升國民素質和計算能力。全國政協委員黃燕蘋呼吁,在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讓珠算重新進入小學數學課堂。毫無疑問,江蘇省在相關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珠心算,正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教育部門的重視,也必將惠及更多適齡兒童。
以上圖文綜合來自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網站、世界珠心算網和相關媒體報道。